2011/06/10總裁學苑週報 --- E流企業學習:訊息個人化的危機
張貼者:網路好康誌
E流企業學習:訊息個人化的危機
作者:鄒景平/總裁學苑專欄作家
編按:一直吃喜歡的食物有可能會有偏食,如果只讀自己喜歡的資訊,是否也會產生知識「偏食」呢?以下的專欄文章即提出深刻的提醒:
「訊息個人化」是搜尋引擎致力達到的目標,它期望提供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訊息,也是web 3.0所標榜的趨勢之一,但它可能導致思想與心靈上的偏食,讓我們失去公正、客觀獲取與評估資訊的機會。
世人都知道偏食對身體帶來極壞的影響,很多父母對小孩子的偏食習慣都很頭疼,但社會大眾對於信息的偏好,卻不以為意,例如顏色鮮明的報紙與有線電視台,他們為了迎合觀眾口味,總難以做客觀平衡的報導,結果讓國內意識形態的分歧與差異越來越嚴重,許多寶貴的社會資源都消耗於內鬥之中。
不單台灣社會如此,許多網路雲端服務,也都致力於迎合使用者的口味,結果卻像用手遮住使用者的眼睛和耳朵,讓他無法看清周遭世界的全貌。最近TED網站出現一個很受歡迎的演講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(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eli_pariser_beware_online_filter_bubbles.html ),內容就與信息個人化導致的危機有關。
主講者Eli Pariser,曾是網路社群運動的先驅,寫過一本書,書名為「the filter bubber(過濾器之泡沫)」,他認為許多搜尋引擎所追求的個人化服務,會限縮讀者的視野,最終還會對世界和平及民主主義帶來負面影響。
他認為:「當網上公司正努力地將它們的服務(包括新聞及搜索結果)依據我們的口味量身打造,現在開始有意想不到的後果--我們被困在一個「過瀘氣泡」中,使我們看不見一些或許會讓我們開闊視野的資訊。
Eli Pariser以自己為例,他說自己是個自由主義者,因為他在臉書上,會對一些自由主義者的論點按讚或回應,結果他發現臉書會迎合他的喜好,只出現自由主義朋友的訊息,卻隱匿保守派朋友的訊息,這與他的初衷大相違背,他原來是期望能由臉書上看到一些保守主義者的看法,好讓自己有平衡的觀點,結果卻是事與願違。
除了臉書外,Eli Pariser發現Google搜尋也會做個人化的動作,他為此做了一個實驗,他要求幾個朋友以「埃及」為關鍵字,用Google搜尋,並把搜尋結果的首頁傳送給他,對比之下,發現每個人得到的搜尋結果都不同。Google不提供客觀的標準答案,對世界而言,究竟是幸,還是不幸?
Eli Pariser說,這些社交網站和搜尋引擎業者所提供的「個人化」訊息,起因於他們在意的是「我們想看到什麼?(what we want to see)」而不是「我們需要看到什麼?(what we need to see)」這些雲端服務一昧的迎合顧客口味,反而讓客戶掌握不到完整的、必要的、平衡的訊息。
這時,就突顯出「編輯」的重要性了,編輯靠著其各自的產業專業與文字能力幫我們做訊息把關的工作,好的編輯給我們必要的訊息,而不是只提供我們喜歡的訊息,好的編輯不但幫我們節省時間,還挑戰我們的思維和視野,帶領我們走出個人化的象牙塔,登高望遠,突破侷限。
而好的報紙和雜誌更有一群為我們把關的專業編輯團隊,也是我們對付「信息個人化危機」的好幫手,是我們獲得平衡訊息的重要來源,因此,絕對不要忽略編輯們的價值。要善用編輯們努力的成果,讓他們做我們最好的現代書僮,帶領我們脫離個人化的泥沼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