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01/18工商時報 --- 賣渴望比賣問題銷售強百倍
張貼者:網路好康誌
賣渴望比賣問題銷售強百倍
【2013/01/18/工商時報/D4/經營知識/蔡益彬】
市場競爭白熱化,數十品牌大力行銷產品力,但實際上產品普及率只有7%,此時你要加入戰局,有什麼致勝對策?
有美國「現代廣告之父」之稱的霍普金(Claude Hopkins),曾是美國年薪最高的廣告人,1972年霍普金的一個老朋友,請他幫忙為一支新開發的Pepsodent牙膏做廣告,起初霍普金拒絕了,因為當時市場上有幾十個品牌,新牙膏強調有新技術,所以別人一支賣25分美元,但Pepsodent牙膏要賣50分,足足貴1倍,霍普金覺得不想去教育那麼多門外漢,但老朋友答應將公司股票額外給霍普金後,他點頭了。
當時牙膏大都強調可以有效防止蛀牙,但霍普金瞭解人性,知道消費者排斥痛苦,渴望快樂,所以他的廣告都以滿足消費渴望為主要目標,他有一段話被奉為圭臬:不要廣告負面的東西,永遠要呈現吸引人的一面,不要出現病痛的畫面,要展現產品可以帶來更快樂的結果,人們追求的是快樂、安全、美麗,所以告訴他們得到的方法。
霍普金企劃廣告時強調2個重點:1.清楚說出給消費者的獎賞(rewards);2.找到與消費者生活有關的、能明確表現效能的提示點(cues),讓消費者覺得產品有效好用。
霍普金大量閱讀牙齒相關醫學資料,有天他注意到,書中指出牙齒表層常常會形成粘液素斑(mucinous plaques),使得牙齒看起來暗沈,且容易形成蛀牙,這會是與消費者有關最好的提示了,他把這個醫學名詞改成消費者比較容易懂得名字「薄膜」(film)。有了明確的效用提示,霍普金認為廣告要給消費者的獎賞,就是去除這層薄膜,牙齒會變得更白亮迷人,笑容燦爛。
廣告標題是:現在,新的方法讓烏雲般的牙齒變閃亮,只要去除薄膜,牙齒就會變得雪白漂亮,霍普金要消費者親自感受,他設定的效用提示,就是請消費者用舌頭繞著牙齒表面接觸看看,可以感覺到一層薄膜,就是這層膜導致牙齒斑及蛀牙,只要用Pepsodent,就可輕易去除薄膜,讓牙齒變明亮,笑容變燦爛!
廣告刊出後,Pepsodent不到1年時間就變成全美銷售第一的牙膏,不到10年時間,牙膏普及率攀升到65%,帶起美國人的刷牙習慣,Pepsodent更外銷海外近60國,成為有史以來全球銷量最高的牙膏品牌。霍普金說:當你歡笑的時候,全世界會跟你一起歡笑,但當你哭泣時,你只會自己單獨地哭泣。所以,他不會去廣告問題點與痛苦點,他相信最有效的廣告,是提示結合獎賞,激發消費者渴望,充滿期待與熱情,並因此建立品牌消費習慣。他把Pepsodent稱為「美麗的創造者」,賣「美麗」、不是賣「防蛀牙」,賣「渴望」、不是賣「問題」,他知道消費者生活中問題已經夠多了,他的觀點已經由現代腦科學證實,渴望是促成消費習慣的最主要力量。
行銷要點:
1.霍普金強調,廣告要成功就要找到正確的訴求,要靠正確解讀消費者心理,包括渴望快樂、開心、美麗、滿足、被尊重等。
2.現代腦科學經由實驗發現,渴望是啟動「習慣迴路:提示、程序及獎賞」的關鍵,要建立消費者使用習慣,發展並激發消費者的品牌渴望,是捷徑。
(本文作者為品牌贏家顧問公司總經理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