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01/31數位時代--- 無界限消費時代來臨!零售大變局
張貼者:網路好康誌
無界限消費時代來臨!零售大變局
行動數位通路的應用,持續性的網絡連結,讓消費環境正快速改變,商品無所不在、服務觸手可及、商店就在身邊、體驗比坪效重要、價值比價格更有吸引力……,你準備好了嗎?
【2012年1月號/數位時代212期/羅之盈】
當消費者拿到DM傳單只是隨手翻翻,但願意黏著網路一天4.4小時的時候;當消費者相信網路上陌生的鄉民說法,卻不怎麼相信品牌代言人的時候;當消費者不再盲目地在街上亂逛,只願拿著手機、看著定位,找尋剛剛搜尋到的店家的時候,賣東西的你可能早就感受到消費者長得和過去認識的不一樣了。你所漠視的零售大變局,2012年已經發生。
瞄準新消費趨勢,效果真的好嗎?從現今運用新消費型態做生意的零售業來看,包括愛買量販店運用「無現金商業」,從年虧10億元,扭轉為年營收成長8%;台灣保養品牌DR.WU以鄉民口碑,對戰國際敵手;拿坡裏披薩互動式自選服務,與競業做出差異化。它們都不是產業中的龍頭,所以找出新的消費族群,大膽超車!
推動這場零售大變局的關鍵,正是網路加上行動應用所帶來的「邊界模糊、消費無界限革命」。趨勢觀察家、東方綫上董事長詹宏志分析,到處可見各式各樣的「邊界模糊」,「極可能是通訊技術跟其他社會條件所帶來的,每個領域都起了變化,包括世代、性別、行業。」他指出眾多談論Internet(網路)的解釋理論之中,有一本書叫《blurred》(模糊),意思是Internet出現或Internet所代表的,就是connect(連結)與computing(運算能力)的結合,「可讓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工,全部起了『邊界溶解』,就是the blurred is bonded。」
邊界探索
一旦邊界被打破、消費的世界就出現前所未有的開闊。當然,其中也存在著混沌與模糊。
五個關鍵趨勢,正開始重組消費者樣貌,也推動零售業者加快創新的腳步:Off=On(虛實界線模糊)、Peer is Power(相信鄉民)、Now-or-Never(限時消費)、Touchable(重視感官體驗)、Cashless(無現金商業)。前兩者屬於網路興起的直接影響,消費者運用大量的資料內容與服務,進行購買決策;Now-or-Never、Touchable則是由零售業提供的行銷活動,所帶動起來的消費行為。至於Cashless,是原生自消費者對「便利」的需求,透過零售業者的企劃而實現的消費行為。
過去那套購物、買進、賣出等單純的交易消費行為,現在可行不通了!零售業者不能再以年紀、收入、教育程度做為目標市場的區分界定,必須要朝著「個人化」的方向前進。要接觸的,並非是由群眾所組成的單一市場,而是由無數單一個體所組成的多數市場。而且在網路世界中,大多數消費者通常只是想要廣徵各方意見,但弔詭的是,他們徵詢意見的對象,不再是身邊的親朋好友,而是一大群不認識的陌生人。過去強調「客觀性」的消費者意見,遠不如資訊透明的經驗分享,帶有「偏見」的群聚意見,往往具備更高的可信度。
《O.P.E.N開放品牌》一書中便分析,在現今的世代中,「立即滿足每一個願望」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。消費主義中所謂的「隨選服務」,也因此被推向極致。消費者的生活,被線上或非線上的選擇所充滿,臣服於大量的消費選擇之下。他們的時間有限,因此那些容易取得、能夠馬上擁有,又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尋找的產品,便在這樣的產品競爭模式中勝出。
這五種新消費型態的出現,終究來自詹宏志所說的「通訊技術與社會條件」,也就是連網設備的架構成熟,以及消費者有足夠的消費力使用它們。根據資策會MIC的FIND 2011年7月資料,台灣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普及率分別達到12.9%和6.5%;受到行動連網裝置興起,台灣個人手機行動上網普及率為21.3%,亦即使用人口數超過490萬人。
漫遊消費
因為通訊科技所帶動的邊界溶解,讓實體零售業打的仗不只在實體世界。根據資策會MIC數據,台灣網購市場規模2011年達到新台幣4300億元,年成長20%,五年復合成長率為26.42%。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計算,台灣經濟成長率復合值為4.03%,但國民生產毛額GDP五年復合成長率只有4.47%。當網路消費市場擴大速度比經濟成長率、國民生產毛額高出幾倍的時候,代表人們將消費支出從實體世界陸續轉往網路世界,也代表實體零售業者必須快速移動,往虛擬世界靠攏。
根據Google/IPSOS 2011年4月調查美國消費行為數據,79%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會使用手機協助購物。其中,67%使用手機搜尋網路資訊,然後進店購買;23%使用手機搜尋,進店選看,最後在電腦購買;16%用手機搜尋,進店選看,最後在手機上付費;9%進店選看後,在手機下單。無論哪種購物決策的流程,都顯示行動與網路將是影響零售業的重要變因。
因此,你可以在街上看到,越來越多的人一邊走路一邊撥玩手機,他們將網路帶在身上,隨時掃描條碼、比價、搜尋資訊、找尋網友評鑑。再加上LBS(Location-Based Service)適地性服務,消費者可以使用位置定位,找尋靠近自己的店家或服務,以及隨時追蹤所有以時間為單位的搶購活動,不論是限時下殺還是競價秒殺,都不會漏接。相反的,當網路上能買到全品類商品之後,吸引消費者前往實體店的誘因,便是更真實的五感體驗。
至於面對虛擬世界購物網站的競爭,建議可以從網路特性做學習。首先是「網路有的,我也有」,優點包括消費者可選擇方便的時間選購、可看到即時庫存、比價方便、容易與朋友分享討論、送貨到府無需勞累搬運……,實體零售業開發相關服務可吸引消費者回流。
特色區隔
例如美國百貨公司JC Penney在2011年2月,同步在120家門市部建互動式看板,顧客可以藉此看到完整的目錄與存貨量,並且提供其他購物推薦,還可與朋友分享商品訊息;台灣新光三越百貨周年慶期間,推出滿額免費宅配,學習網路購物「免搬運」的優點,首日收件量突破2000件,比去年成長三成。
另外,實體零售業也可運用「區域性」特色,與「全球性」的網路購物做出區隔。例如地區限定商品,星巴克(Starbucks)城市隨行杯就是典型。自1994年發行得塑膠杯配上城市圖騰,以在全球發行上千種,引發咖啡迷收集風潮。
沒有界限、沒有規則、沒有過去經驗可以參考,零售業面對的變局,可能是完全的崩壞與典範轉移(Paradigm Shift),是過去銷售習慣的改變、行銷觀念的突破、價值觀與績效指標KPI的移轉。它是一場革命,過去的發明無法複製到未來,它必然來自全新的創意和思考邏輯。
就如同1999年零售業面對網路風潮,先是帶著遲疑與觀望,到近五年市場逐漸被分食的焦慮,對於生意的想像已經重來了一次。2012年更隨身、螢幕縮小的行動網路,顯然也在爆發前期,就連日正當中的購物網站,也面對著生意再度重來的焦慮。詹宏志便樂觀地說:「壞消息是既有的成功通通沒有用,好消息是過去看過的成功例子,現在都變成你的靈感,因為你可以重新來過一次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